2025年的马拉松赛季即将结束,一条消息在跑圈里引发热议——西安马拉松失去了“世界田联金标”认证。有人为此惋惜,认为这是赛事“退步”的信号;但也有人认为,这或许恰恰是一次契机。其实,从长远来看,西安马拉松放弃金标(为何称为放弃呢?个人感觉无非就差在邀请高水平运动员上面,这其实很容易达到),并非坏事,反而可能成为中国马拉松发展的转折点!

一、失去金标,意味着更多“本土机会”
西安马拉松此次降级的直接原因,是未邀请到足够数量和等级的国际精英选手参赛。过去几年,为了保住金标,不少国内马拉松赛事不得不花高价请来非洲或国际顶尖选手参赛,以满足世界田联的积分和成绩要求。
然而,这种“金标保卫战”往往让赛事的资源被国际选手占据,本土精英选手反而难以登上领奖台。例如,在许多金标赛事中,前三名几乎都被非洲选手包揽,中国选手往往连电视镜头都难以出现。如果今年也按照要求邀请高水平运动员那么今年这7.5万美元不会是王红伟的了!可能就是大黑二黑和三黑的!历年都是被外籍选手收割!

如今,随着西马主动降级,这种局面或将改变——赛事不再被“金标指标”绑架,可以把更多资源和焦点放在国内选手上,让中国选手成为真正的主角。 对跑者而言,这既是鼓励,也是更真实的竞争环境。相信会有更多的国内顶尖运动员来参与也会刺激大家互相竞争最终提升我国马拉松水平!

二、回归初心,更利于国内精英成长
金标赛事的标准固然代表国际认可,但它也意味着巨额的投入与外部依赖。降级后的西安马拉松可以更灵活地办赛,把资金用在培养国内精英选手、提升赛事体验、优化城市氛围上,而非一味追求标签。
事实上,从发展规律看,日本的马拉松崛起,也离不开长期的“本土化路线”——他们通过全国锦标赛、企业赛事体系,培养出大量稳定的精英群体。不得不承认我们马拉松水平和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
西安马拉松的调整,或许正是中国赛事的“必经之路”:先让更多中国选手跑进2小时10分以内,再去谈金标的光环。
三、金标不再是唯一目标,中国马拉松更需“多样化发展”
未来几年,我们或许会看到两种趋势并行:
-
一部分赛事像西安马拉松一样,主动淡化金标标签,转向以选手体验、群众参与和本土竞技为核心;
-
另一部分赛事则继续坚守国际标准,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保持金标或白金标地位。
这种“分层结构”其实是健康的。中国马拉松不需要所有赛事都去争夺金标,而是需要不同定位的赛事共同发展——有国际名片,也有本土土壤。
主动降级不是失色,而是重启!金标的放弃,不代表西马的落后,而是它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身和中国马拉松整体发展的道路。
或许几年后,当中国的本土选手不断崛起、在国际赛场上站上领奖台时,我们会感谢这一年的“放弃金标”——它让西马和中国马拉松,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方向。当然也不会有哪一场马拉松比赛是完美了,需要在不断自我完善中进步!
2025的西安马拉松,不是退步,而是另一个起跑。为西安马拉松放弃金标光环点赞!

发表评论